類型:科幻殖民模擬/策略沙盒
內容:玩家管理一群因飛船墜毀而流落外星邊緣世界的幸存者,從零開始建立殖民地,應對隨機事件(如海盜襲擊、氣候災難)、管理殖民者情緒(如抑郁、暴動),并最終建造飛船逃離星球。游戲采用AI敘事系統,提供三種不同風格的故事講述者(如“蘭迪隨機”以混沌事件著稱)。
玩法:
資源管理:采集材料、建造設施、分配工作優先級。
人物互動:殖民者有獨立性格和關系網,可能因沖突引發內斗。
MOD支持:支持創意工坊MOD,如添加魔法或中世紀設定。
媒體評測:
IGN稱其為“最富敘事深度的生存模擬游戲”,AI事件生成讓每次游戲體驗獨一無二。
3DM評測提到“MOD生態極大延長游戲壽命”,但新手可能因復雜系統勸退。
玩家點評:
“開局三人一狗,結局人皮沙發——蘭迪教會我人性本質。”
“500小時仍發現新事件,每個殖民者都像活生生的角色。”
2. 《泰拉瑞亞》(Terraria)
類型:2D沙盒冒險/RPG
內容:玩家在隨機生成的像素世界中探索地下城、空島和地獄,擊敗30多種BOSS(如克蘇魯之眼),收集500+武器和4000+可合成物品,建造自動化機關或藝術建筑。
玩法:
職業系統:近戰、遠程、魔法、召喚四種成長路線。
動態事件:血月觸發怪物潮,隕石墜落改變地形。
聯機合作:支持8人聯機挑戰BOSS或PVP競技場。
媒體評測:
Steam好評率98%,被譽為“2D版《我的世界》但戰斗更硬核”。
游民星空認為“BOSS戰設計媲美彈幕射擊游戲”,但建造系統稍顯繁瑣。
玩家點評:
“從銅鎬挖礦到星塵龍碾壓月總,成長感無與倫比。”
“和朋友聯機時,他總用炸藥‘不小心’炸我家。”
3. 《七日殺》(7 Days to Die)
類型:僵尸生存/開放世界
內容:結合FPS、塔防和建造,玩家需在每7天一次的尸潮中存活,通過搜刮房屋、制作武器(如釘槍)、加固據點抵御進攻。地圖包含雪原、沙漠等多地形,支持MOD添加新敵人。
玩法:
技能樹:專精制造或戰斗,如“工程師”可建造自動炮塔。
載具系統:摩托車和直升機加速資源運輸。
動態難度:游戲內行為影響僵尸強度和數量。
媒體評測:
PC Gamer稱其為“最硬核的僵尸生存游戲”,但優化問題長期存在。
機核網提到“尸潮壓迫感十足,但后期重復度較高”。
玩家點評:
“第七天晚上躲在地窖聽僵尸撓墻,刺激到手心出汗。”
“和朋友分工:他修墻,我負責把他忘關的門焊死。”
4. 《僵尸毀滅工程》(Project Zomboid)
類型:硬核生存模擬
內容:設定在肯塔基州僵尸末日,玩家需管理饑餓、情緒甚至體重,通過閱讀技能書提升能力(如電工),并建立安全屋。游戲以“終局必死”為核心,強調真實感(如被咬后必感染)。
玩法:
職業選擇:消防員力量高,護士醫療效率快。
基地建設:種植作物、設置陷阱防御。
MOD擴展:添加NPC幸存者或新地圖。
媒體評測:
Rock Paper Shotgun評價“細節恐怖到令人發指”,如角色因抑郁酗酒。
玩家認為“死亡不是失敗,而是故事的終結”。
玩家點評:
“為了搶一罐豆子,我引僵尸咬死了競爭對手——這游戲是人性實驗室。”
“300小時才學會怎么種土豆,但值得。”
5. 《森林之子》(Sons Of The Forest)
類型:開放世界恐怖生存
內容:作為《森林》續作,玩家在食人族盤踞的島嶼尋找失蹤富豪,利用3D打印機制作武器,建造樹屋或地下掩體,并應對四季變化(如冬季食物短缺)。
玩法:
伙伴AI:NPC凱文可協助搬運資源但會被嚇跑。
肢體物理:斧頭砍樹時木屑飛濺效果真實。
多人聯機:支持8人合作,共享建筑藍圖。
6. 《這是我的戰爭》(This War of Mine)
類型:戰爭生存模擬
內容:玩家在戰火紛飛的城市中扮演平民而非士兵,必須在廢墟中尋找食物、藥品和武器,同時面對道德抉擇(如是否搶劫無助的老人或與其他幸存者交易)。游戲靈感來源于薩拉熱窩圍城戰役,強調戰爭對普通人的殘酷影響。
玩法:
晝夜循環:白天管理避難所、修復設施、分配資源;夜晚派出角色潛入危險區域搜尋物資。
角色心理:角色會因饑餓、受傷或目睹暴行而抑郁甚至自殺。
多結局:結局取決于玩家的選擇,可能全員存活或全軍覆沒。
媒體評測:
IGN稱其為“最具道德沖擊力的生存游戲”,但批評其重復性較高。
3DM認為“弱引導設計增強代入感,但新手可能因缺乏目標而迷茫”。
玩家點評:
“第一次搶劫醫院后,我Alt+F4了,良心過不去。”
“玩到最后才發現,最可怕的不是戰爭,是人性。”
7. 《60秒!重制版》(60 Seconds! Reatomized)
類型:黑暗喜劇生存
內容:核彈襲擊前,玩家需在60秒內搜刮物資并帶家人躲進避難所,隨后通過分配有限資源(食物、水、工具)應對隨機事件(如蟑螂變異、軍隊救援)存活至救援到來。
玩法:
快速決策:開局60秒內需優先拿取關鍵物品(收音機、防毒面具)。
事件連鎖:選擇影響結局(如讓女兒接觸輻射可能變異成怪物)。
黑色幽默:如“用撲克牌安撫精神崩潰的家人”。
媒體評測:
PC Gamer評價“短小精悍的末日寓言”,但重制版新增BUG遭詬病。
玩家反饋“女兒變異的蜘蛛事件比核彈還令人印象深刻”。
玩家點評:
“第20天發現忘拿收音機,全家人等死時我笑了。”
“重玩5次才明白,罐頭比老婆重要。”
8. 《禁閉求生》(Grounded)
類型:微觀世界生存
內容:玩家縮小至螞蟻大小,在后院對抗巨型昆蟲(如蜘蛛、螞蟻),利用露珠、草葉等微觀資源建造樹屋基地,并揭開神秘實驗的真相。
玩法:
生態互動:蚜蟲可馴養成“奶牛”,蜘蛛網可制作弓箭。
基地建設:需防范螞蟻偷食物或瓢蟲撞擊建筑。
多人合作:4人聯機分工(戰斗/建造/探索)。
媒體評測:
Steam評測稱“黑曜石工作室的又一生存佳作”,但蜘蛛AI的恐怖程度“堪比《生化危機》”。
游俠網提到“解析系統讓收集癖狂喜,但后期內容不足”。
玩家點評:
“第一次被狼蛛追著跑時,我扔掉了手柄。”
“和朋友建了空中城堡,然后被蜜蜂撞塌了。”
9. 《深海迷航》(Subnautica)
類型:海洋探索生存
內容:玩家墜落在外星海洋星球,需建造潛水艇深入海底火山、失落飛船殘骸,躲避利維坦類生物,并破解外星文明的秘密。
玩法:
深海恐懼:幽閉的深海峽谷與發光生物形成強烈對比。
載具定制:獨眼巨人號潛艇可改裝成移動基地。
零戰斗:面對巨獸只能逃跑或智取。
媒體評測:
Rock Paper Shotgun評價“最美的恐怖游戲”,但優化問題影響體驗。
機核網認為“利維坦的壓迫感塑造頂級,但后期內容重復”。
玩家點評:
“在海底2000米被幽靈利維坦盯上時,我暫停游戲冷靜了10分鐘。”
“造完火箭發射臺卻舍不得離開這個地獄般的天堂。”
10. 《幻獸帕魯》(Palworld)
類型:開放世界馴養
內容:結合寶可夢式捕捉與生存建造,帕魯可打工(種田/發電)、戰斗或作為武器投擲,玩家需建立工廠流水線并挑戰高塔BOSS。
玩法:
黑心工廠:帕魯工作至“SAN值歸零”會抑郁罷工。
熱武器戰斗:玩家可持沖鋒槍與帕魯協同作戰。
多人剝削:好友聯機共享帕魯勞動力。
媒體評測:
騰訊新聞調侃“縫合怪但意外有趣”,但批評交互簡陋。
玩家吐槽“抓了50只帕魯蓋血汗工廠,感覺自己才是反派”。
玩家點評:
“我的電屬性帕魯在發電站猝死后,我給它立了墓碑……然后抓了新的。”
“朋友用火箭筒炸了我的帕魯養殖場,戰爭一觸即發。”